首页 资讯 正文

记者实地走访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场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

体育正文 14 0

记者实地走访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场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

记者实地走访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场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

通过刻字立碑彪炳战绩、炫耀武力扩张,在日军的侵略史上,类似的伎俩屡见不鲜。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密云古北口镇(zhèn)遗存有日军当年的刻字和石碑,这些罪证类遗迹历经风雨(fēngyǔ)得以保留,成为“长城(chángchéng)抗战”独特的历史(lìshǐ)见证。

城墙刻字见证将军(jiāngjūn)楼激烈战斗

位于北京东北的(de)(de)古北口镇是连接华北、东北、内蒙古地区的战略要道,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(bīngjiābìzhēngzhīdì)。当地(dāngdì)的蟠龙山长城密布36座敌楼,足见其地势之险要。其中密云309号敌台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,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,也被称为“将军楼”。在长城抗战中,将军楼是敌我(díwǒ)争夺最为激烈的地点之一。

时过境迁,长城抗战已经过去了92年,将军楼顶上的(de)楼橹已无存,但中层的“回字”形布局、四面的箭窗基本保存下来。将军楼犹如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碑,依然挺直(tǐngzhí)了腰杆矗立在蟠龙山上(shānshàng)。

在将军楼以及附近的(de)城墙上,今天依然(yīrán)能够看到累累弹痕,在历次的长城修缮中,这些战斗遗迹(yíjì)得以保留,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(chùmō)、可感知的精神坐标。同样被保留下来的,还有将军楼内“步兵十七联队占领”的刻字,这是日军为炫耀武力征服所刻,如今成为其发动侵略战争(qīnlüèzhànzhēng)的证据。

日军书写石碑成为又一侵华(qīnhuá)铁证

68岁的张(zhāng)学成是土生土长的古北口村人。2004年,张学成在古北口村村委会工作期间,接到当地何姓村民反映称,家中(jiāzhōng)存有一块石碑(shíbēi)。预感可能会是文物古迹,他(tā)立即赶往该村民家中。随后,张学成组织人力将石碑运到村委会保存。

近日,北青报记者在古北口历史文化馆看到这块(zhèkuài)石碑。参照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的(de)相关介绍,长城抗战失败后,日军长期(chángqī)占领古北口,竖立“掩八紘为宇(wèiyǔ)”碑,妄图占领全中国。留学(liúxué)日本的文史爱好者张琳查阅日方资料(zīliào)发现,此碑的书写者,系步兵第三十一联队长空军步兵大佐早川止。虽然这块石碑的原址已无从查证,但其对于解读长城抗战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(yìyì)。而在古北口,日军所立碑牌还不止一处。

七勇士成为(chéngwéi)永久的丰碑

长城抗战中,位于(wèiyú)古北口的帽儿山阵地,是一四五团的瞭望哨,7名士兵(shìbīng)在此据守。1933年(nián)3月12日,中国军队(jūnduì)退至南天门,当日军追击至帽儿山时,受到这7名战士的顽强阻击。日军在伤亡百余人后认为,帽儿山上至少有一个连的兵力,便集中飞机重炮猛轰山头(shāntóu),最终仅见7具中国士兵遗体,颇为震惊。为表敬重,日军将7具遗体合葬后立(hòulì)木牌,上书“支那七勇士之墓”。

92年光阴荏苒,如今帽儿山脚下的(de)木牌早已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密云县(mìyúnxiàn)人民政府2013年竖立的“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(jìniànbēi)”。为保护纪念碑,密云区文物局专门安排(ānpái)文物安全管理员进行日常巡查。

如今山顶已被确立为帽儿山战斗遗址。这里易守难攻、视野极佳,可环顾周围长城,并将古北口村尽收眼底。此情此景,不免让人联想起92年前,七(qī)勇士以寡敌众的悲壮场景。而烈士们的英灵(yīnglíng),仿佛回荡在(zài)古北口的山水间,依然(yīrán)守护着长城内外的华夏苍生。

记者实地走访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场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